福州微创椎间孔镜技术,让椎管狭窄患者摆脱“走不动路”的困扰

2025-02-28作者: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不少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年龄大了、退休后准备享享清福,却发现自己经常腰腿痛,走路也走不远,起初疼痛尚可忍受,但随着年纪增长,腰腿牵扯性疼痛也越来越重,甚至寸步难行,以至于买个菜、做个饭都受到很大影响,幸福生活往往成了泡影。

有的人开始还以为自己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心想是平日劳累所致,就跑去药店买点膏药回家贴贴,谁知道膏药贴了后也没啥作用,腰腿疼还是越来越严重了……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这走不动路的“罪魁祸首”原来是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椎间孔镜技术,让患者摆脱“走不动路”的困扰

李女士(化名)今年61岁,最近3个月她一直饱受腰部及左下肢疼痛的折磨。由于开始时可以歇歇停停地走上一段路,痛感也能忍受,李女士就认为这是人上了年纪,加上长年劳累引发的腰椎间盘突出,只要多休息一下就会没事。但随后数月症状并无缓解,不仅疼痛日益加剧,走路也越来越吃力。等到近日来福州中德骨科医院就诊时,李女士已经不能自行站立与行走了。

磁共振检查提示,导致李女士“走不动路”的原因除了其腰部1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外,最主要的还有腰4/5、腰5/骶1这两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对此的既往手术治疗有两种:一种是开放性手术,缺点是切口大、出血多、恢复慢;另一种是微创技术,而常见的单通道椎间孔镜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减压术由于采取的是单通道、单节段的手术路径,就需要分两次进行手术,自然而然患者所承受的身心痛苦也就翻了倍。

经专家团队讨论,为了让患者免受“二茬罪”,结合其身体情况,决定为李女士行双通道椎间孔镜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减压术。

福州微创椎间孔镜技术,让椎管狭窄患者摆脱“走不动路”的困扰

术中在局麻下,借助专用器械取出许多肥厚增生的韧带、骨赘以及突出的椎间盘。近2个小时的手术,患者全程清醒,术中即感到腰部及患肢轻松,术后当天即可下地行走,腰腿疼痛完全缓解。目前,李女士已经康复出院。

椎管狭窄是可以预防的,但要坚持平时的正确锻炼。专家介绍,腰背肌锻炼能维持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增加腰椎的稳定性,预防椎管狭窄,主要的锻炼方式有小燕飞、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双通道椎间孔镜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减压术的成功实施,近年来在运用微创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等方面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密不可分。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骨性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或是黄韧带增厚致使腰椎管狭窄,压迫坐骨神经或马尾神经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发冷、无力甚至大小便困难等症状。它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是中老年人群腰腿痛最常见的一个原因。

由于椎管狭窄症是一个慢性的退变过程,早期症状通常并不明显,患者常有不十分明确的慢性腰痛史及轻度活动受限。这些症状往往在活动或工作后加重,休息后得以缓解,但腰部和臀部的疼痛通常不易立刻消失。

这就像年久失修的自来水管,由于内壁生锈,管壁增厚,管腔狭小,出水越来越小,终导致管腔阻塞,水流中断。开始由于症状较轻,许多患者往往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人体老化的正常现象,等到症状逐渐加重后,才意识到要去医院进行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比较棘手,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又经常遇到患者年龄偏大、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卧床时间长、易产生并发症等问题。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成为了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其具体治疗方案需在进行专业的影像学检查之后才能进行,如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腰椎椎体退变程度、增生在哪一节椎体,腰椎有无畸形或有无合并其他椎体病变。

微创技术的治疗原则是在内镜直视下直接有效的解除神经根压迫。微创/后路镜和椎间孔镜是目前治疗椎管狭窄症的两种常见术式,其优点是全程在高清直视下操作完成,安全高效,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易护理、恢复快。相比传统手术,患者痛苦小、负担少。